首页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效性研究:来自一个省的数据

一、单一——微调时期的政策背景

字体: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究竟该如何改革?陈云指出:“所谓改革,在经济体制上,说到底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市场作用。”最先进行的是经济领域内的农村承包制改革、企业的放权让利、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和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相应的是政治领域内的政府职能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虽然滞后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也为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改革带来了潜在的积极影响。

——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市场机制的引入最先从农村突破,在安徽和四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包产到户”,获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一改革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坚决支持:“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79年后,恢复并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集贸市场开始出现繁荣景象。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国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包括除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外的各种类型的经济成分,如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等。虽然非国有制经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存在,但是规模小、种类少、作用有限,并且其经营和管理更多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为城乡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动力。例如,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84年中央四号文件中,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明确了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乡镇企业数量从1978年的152.42万个增长到1984年的606.52万个,到1985年又猛增到1222.45万个。城镇个体户从1981年的86.8万户,增长到1985年的279.9万户,各类合营、外资企业也发展迅速。学者们认为,1978年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1985年形成了一个发展**。而这些企业作为工业化的重要部分,迫切需要技术和专业人才。当时,上海地区出现的“星期天工程师”反映了当时江南乡镇企业极度缺乏技术人员的窘状。“星期天工程师”就是指那些偷偷摸摸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并收取报酬的国营单位科技人员。1988年《瞭望》周刊报道,在上海,这个人群在鼎盛时期估计有两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