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决策高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政策决策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主要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制定权下放,由政府决策向政府牵头转变,中央、省级政府和学校均成为政策制定主体,政策决策过程由统一模式向民主模式转变,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治、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及文化等条件均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政策决策过程趋向复杂化。
例如,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先前颁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具有理论上的逻辑联系和实践上的递进关系,是拉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一项重要政策。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积极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至1989年初,已有100多所高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但1989年中断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教育发展低迷缓慢,100余所试行校长负责制的高校陆续恢复了原有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采取对大学生实行军训、减少高校招生、调整留学生派遣方针等收缩政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1990级新生到军队院校军训一年。198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减少10.8%,本专科招生减少19.4%。文科研究生不从应届生中招收,工、农、医科研究生从应届生中招收的比例不超过40%。1989-1991年,研究生和本专科招生数连续三年低于1988年。在这样的学生规模下,高等教育的投资增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再如,199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经济需求不景气的压力下,许多银行看上了学校这块稳定的“财源”,纷纷追着学校要给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后勤社会化新建学生公寓3300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超过1949-1999年建成的总数3200万平方米。但是,贷款政策也给高校带来了盲目发展、债务风险加大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