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后,百废待兴,各级各类人才短缺、断层问题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而中国是个有着两千多年重教传统的国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原大地千千万万家长的心愿。在政通人和、社会稳定、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社会环境下,希望孩子上大学便是河南省每个家庭的愿望和期盼。但是,由于当时河南经济落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限,高等教育发展相对仍很滞后,从每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来看,1978年,河南省仅为3.86人,1984年才达到6.97人,而全国为14.03人,是河南省的两倍多。1978年河南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94167人,而当年录取新生只有15974人(含省外高校招生),录取率只有2.69%。河南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河南省面临的紧迫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不可能有资金和权力去捐资助学。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实行“统存统贷”的银行根据国家的生产、销售计划提供资金,仅仅扮演会计出纳的角色,分支机构没有经营自主权,更不可能对高校进行融资支持。因此,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主导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可喜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一方面,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众强烈要求能拿点钱供孩子上大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许多单位愿意拿钱培养学生。在这两种需求的作用下,委培生、自费生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