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是教育方法思考的理性前提。教育理念在教育思维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思维,进而会影响教育实践。一般来看,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等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的看法。简言之,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属于历史范畴。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特质进行描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把教育理念放进世界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在传统至现代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传统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和后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德性的人是教育所关注的核心,教育活动都侧重利用知识对个人进行德性培养,如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以及中国的儒家教育,都是如此。[1]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教育理念单一的局面逐渐被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所打破,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等蜂拥而出。[2]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客观性、教师的权威性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特征。如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主义、黑格尔的塑造具有普遍心灵的“理性人”、康德的“理性自由人”都是以理性人的价值追求为旨趣。[3]进步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教育必须把儿童真正作为儿童,教育必须围绕这样的儿童观建立起来”。其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从做中学”。20世纪后期,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以培养能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和谐共生、协调进化的社会人为皈依,以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完善人格发展为落脚点。代表人物有亨利·吉鲁(Henry A. Giroux)、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W. Apple)、斯坦利·埃罗诺威兹(Stanley Aronowitz)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