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辞典》编纂经验谈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七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教育大辞典》,从1990年7月起陆续与读者见面,至今全书12卷已全部出齐。作为这部辞典的主编,我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经过六年多的辛劳,千余名作者的努力,这部大辞典终于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呱呱坠地了。惧的是这部辞典无论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选词释义上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甚至讹误之处。虽然我们的作者都是严肃认真的,编纂处、出版社的同志也都竭尽了全力,但由于时间短促,资料欠缺,成书未能尽善臻美,总是一件憾事。不足之处只好待出合卷本时再来弥补了。
编写大辞典,在一般人看来,似乎用不着创新,只需要把前人的创造加以选择、整理和编纂即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在编纂过程中深深感到,这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的教育科学经过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果从我国的《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算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如果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算起,距今也有三百多年。但是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科学体系则还是近百年来的事,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教育科学才有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教育科学已经不是一门大教育学所能包含的了,而是成为一个教育科学群体。一部《教育大辞典》要把几千年来人类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理论全部包容,谈何容易。下面我想谈谈在编纂这部辞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
一
我们在设计《教育大辞典》的整体工程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整体结构问题。教育大辞典既不是教育大事典,也不是教育学大辞典,它应包揽从古至今人类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理论。我们为这部教育大辞典定的目标是“汇集教育科研新成果,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如何处理古与今的关系、中与外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