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1983年5月,美国发表了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公开信《处境危险的国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同年6月,日本成立了“文化与教育恳谈会”,着手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2];苏联于1984年4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决定,1987年3月21日又公布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还有一些国家对教育也采取了或正酝酿着采取某些改革措施。这说明教育改革成了世界性的潮流。那么,促使这一潮流兴起的动因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从教育外部来看,这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生变革,加剧了国际的经济竞争。在这种空前激烈的竞争中,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学创见,生产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比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培养能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但有赖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对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新的要求。此外,科学技术革命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使社会劳动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生产的集约化使体力劳动的比重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变化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从教育内部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各国教育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质量均有所下降。因此,解决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在我国,“**”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以后拨乱反正,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重新建立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国家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增加了教育经费,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必须改革,要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中共中央的决定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都应该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次教育改革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从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意义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