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在同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研究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有必要对中等教育的发展做简要的历史考察。
古代学校教育中,没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格区分。只有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才出现中等学校。从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来看,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这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在中世纪,教会垄断着教育,只有封建贵族和高级僧侣的子弟才能入学。资本主义生产的萌发,工商业的兴起,城市资产阶级随着财富和势力的不断扩张,就要求自己的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出现了以传授知识和发展儿童个性为主的新学校。如德国在宗教改革时期成立的“拉丁学校”和“文法学校”,法国的“专门学校”,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等。这些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学。
这类中学的一端并不和小学衔接,而是和预备学校或预备班衔接,另一端则和大学衔接。中学只接受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子弟入学,学习年限较长,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或直接送入大学深造。当时,劳动人民子弟只有极少数能进入初等学校,而且不能进入中学学习。这个时期的中学,任务很单纯,实际上是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习内容都是古典人文学科,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
第二个时期是工业革命以后,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18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化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经济、政治的变革,引起了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的变化。中等教育的变化尤为显著,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