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连续3年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在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毛入学率一个指标,它涉及学校的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有一条是明确的,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包含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讲,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整个教育分成三级七等,高等教育为第三级,又分三等:高等教育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如果像通常理解的中学后教育(如日本的专修学校)也是高等教育,则还有非二级、非三级教育这一等,在第三级教育的第一等级中又有短期高等教育这一等。如此看来,高等教育内部就有5个层次:中学后教育(指一定年限的,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职业培训)、短期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从横向来讲,有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单科学院。从办学体制来讲,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中央办的、地方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做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要,还因为现代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不仅高等科学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需要接受更高一级的高等教育,而且一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上还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的白领工人和职员。社会的职业多样化了、多层次化了,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多样化、多层次化。所以,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就应运而生。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0年美国有社区学院663所,在校学生816万人,但到1980年就达到1231所,学生482万人。德国在1968年决定创办3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到1975年就达到136所。日本在1964年确认短期大学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发展十分迅速,到1985年发展到543所,在校学生36.6万人。可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