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苏联教育

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1]

字体:16+-

一、大学文化的共性

2009年,我在清华大学的论坛上曾经说过: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这是大学的共性。自中世纪大学建立以来,众多老师和学生集聚在一起自由讨论,研究学术,追求真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引擎,很多新知识、新科技都是在校园里诞生的。大学不仅通过学术研究创造了知识,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中国古代大学也注重创新。中国经典《大学》中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在注释中说:“亲当作新。”又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所以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就要有新的思维方式。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缝衣服用的针,针眼总是在粗的一头,一根针一根线,缝制衣服是很慢的,但是把针眼设在针尖上,就发明了缝纫机,缝衣服的效率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这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所创造的奇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变幻莫测,如果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2012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介绍了21世纪技术评估和教学项目组,汇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250多位研究者的意见。该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要掌握的4个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思维,决策与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培养沟通、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掌握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品质,会设计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具有个人与社会责任感。报告还特别提到要培养学生无定式的复杂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并说这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