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4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由苏共中央全会于4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于4月12日正式通过。随后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来保证基本方针的实施,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有以下6个决定:①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教育学校工作条件的决定》;②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改进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职业定向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生产劳动的决定》;③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其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方面的作用的决定》;④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决定》;⑤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改进儿童学前社会教育和入学准备工作的决定》;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关于提高教师和国民教育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的决定》。
这是继1964年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将对苏联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新的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笔者在《苏联普通教育的几次改革》(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第2期)中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1958年强调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强调劳动教育;1964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教育,转向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77年以后又一次强调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通过20多年的努力,苏联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第一,基本上普及了十年制教育,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第二,完成了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过程,到1975年完成了学校向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渡。第三,更新了学校的教育设备,中学以上都采用了专门教室(工作室)制度,电化教育已经普及。第四,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从上述几次反复的改革中可以看到,普通教育中始终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即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它反映了中等教育既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又要为毕业生直接就业做准备的矛盾。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据1980年统计,八年级毕业生有33.6%要进入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直接就业,十年级毕业生有68.1%要进入技术学校或直接就业。因此,中等教育要为青年就业做准备,这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要求中等教育为高等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新生,因此,要实现中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把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充实到学校教学内容中去,就要求学校加强知识教育。但是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不可能把新的科学知识都补充到教学中去,这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即知识教育与学习年限的矛盾。特别是苏联,学制比较短,中小学加在一起只有10年,要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学完普通的基础知识,难度很大。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苏联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次教育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