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4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和修改,于4月10日和12日分别由苏共中央全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实施。这是继1968年教育改革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教育改革。硏究和分析这次改革,不仅可以对苏联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教育改革应采取的方针有所裨益。
一
《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指出,这次学校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学校的工作提高到符合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的崭新水平”。《基本方针》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达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提高和使产品达到世界最佳水平。这一切都要求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具有最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智力和体力得到高度发展,掌握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原理,对劳动采取自觉的创造性态度。”时代在发展,特别是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时,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教育改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展开,并不仅限于苏联。但是苏联的这次教育改革采取了这样大的规模,动员了全国人民进行讨论,绝不仅仅是为了一般地提高教育水平,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的。笔者认为,这次苏联的教育改革是要解决长期存在于苏联学校教育中的以下三大问题或叫三大矛盾。
(一)关于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问题
《基本方针》中提到:“伟大的列宁是苏联国民教育体系的缔造者。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始终不渝地贯彻列宁的统一劳动综合技术学校的思想。”但是要建立这样的学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联几十年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推翻了渗透着阶级偏见的旧的教育制度,强调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和《统一劳动学校规程》错误地把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过多地安排生产劳动,严重地忽视学校中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整顿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