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四卷:教师教育 教育对话录

课程改革与教师[1]

字体:1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因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总是要落实到课程上,然后影响到学生。纵观20世纪的几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新问题,再一次提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核心依然是课程。我国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21世纪人才,在20世纪末就酝酿课程改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历次改革,它从指导思想上就有两个根本的变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

这次课程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十多年来改革的经验,理念是很新的,要求是很高的,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在全国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师。

我常常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经过多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理想课程,这是课程专家们制定的,往往是很完美的、理想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先进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二个层次是开发课程,这是指教材编写者、教师、专家根据理想课程(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安排,编写教材。如果编写教材者没有充分理解理想课程的精神,或者遇到课程之间的矛盾,编出来的教材就会与理想课程有距离。第三个层次是实施课程,这是指教师具体地用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编的教材来教学。如果教师不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或者没有能力使用新的教材,那么课程标准也就不能实施。第四个层次是习得课程,指学生最后从课程中得到的东西。可见任何一种课程标准都要经过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能对最初的理想课程打折扣。要使专家的理想课程真正变成学生的习得课程,关键在于教师,也即实施课程这个层面。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理解理想课程的精神,即使教材编写得差一些,他也能纠正过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实验,精神领会了,也不一定能把课教好,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毕竟是新的,谁也没有现存的经验,因此要摸索、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