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该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国地处亚洲腹地,东面临海,西部是崇山峻岭,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处于半封闭状态。虽然中国很早就与四邻有交往,并且在汉代就开辟了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但这种交往是很艰难、非常有限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半封闭的大陆文化。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虽然到宋代,有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已有较快发展,这从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但历代政策总是重农抑商,手工业、商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长远发展,基本上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从社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法制度为维系社会秩序工具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在广袤的土地上,团结了几十个民族,组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而且延续2 000余年。这可以说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确立、延续和强化。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来讲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有些学者把西方文化概括为“智性文化”,把中国文化称为“德性文化”,的确是有道理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它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在重视伦理道德的同时并不轻视知识,而是德智统一的,但是有一个主次,智是为德服务的。《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完善道德。《论语·学而》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地把学习知识放在次要位置上了。儒家甚至把天、地、自然也纳入伦理之中。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他把天称为父,地称为母,把人民称为兄弟,把万物称为朋友,完全把自然人伦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