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多么丰富多彩,都有它的基本精神,也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共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积极的核心。它植根于民族文化,又影响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不研究它的基本精神。不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也就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的任何层面中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即民族的意识、价值观。一个民族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著作反映本民族的意识和价值观;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待人处世无不反映着他的民族精神。即使是物的文化,也无不反映着民族精神。例如,中国出土文物多青铜器、陶器,希腊出土文物多石像雕刻;中国出土文物上的绘画雕刻,其寓意象征都与其他国家出土的文物迥然不同。这里面渗透着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践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按照文化的结构来说,文化有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指观念层面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家研究者众说纷纭。张岱年、程宜山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但张岱年和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则主要集中在三点上,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李崇桂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提出八点: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根据这四种关系,并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有下列几个方面: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待人、勤劳节俭、慎独自爱等。这些方面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传统。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