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旧时代的文化,它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在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它起到了团结中华民族、统一中国,使中国文化本身得到发展的作用,它的基本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但消极面也是极为明显的。同时,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重性,有优秀的一面,也会有腐朽的一面。文化的发展就是优秀的部分得到传承和发展,腐朽的部分逐渐被摒弃和淘汰,但也总会有一部分残留下来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封建社会和专制主义,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居于世界文明的巅峰,但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了。为什么会落后?中国文化在其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苦苦寻求原因,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学者、各种派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许多学者认为近几百年来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是因为文化的落后,特别是观念的落后。陈独秀认为,中国要跟上西方文明,需要两种觉悟:一是政治的觉悟,国民人人关心政治,参与政治;二是伦理的觉悟,而且把伦理的觉悟作为最后的觉悟。他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6]梁漱溟也同意陈独秀的观点。他说,大家最早看见的是西洋火炮、铁甲、声、光、化、电的奇妙。及至甲午之役,海军全体覆没,于是大家始晓得火炮、铁甲、声、光、化、电,不是如此可以拿过来的,这些东西后面还有根本的东西。于是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但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仍不能在中国实现,还有根本的问题在后头。“所谓根本就是整个的西方文化——是整个文化不相同的问题。”[17]他认为,文化的不同,就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他把它分为“人生的三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