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4]

字体:16+-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聚焦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练就一个好体魄是学习的前提。在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坚韧、友善、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今天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其定位既包括强身健体,也包括精神追求、团队意识等。学校教育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比如,自己整理器材、装备,换衣、换鞋,收拾东西,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习惯。小时候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会依靠别人。另外,要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自强;容纳别人,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我几次来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每到一处,学生们都会向我和其他教师行标准的鞠躬礼。学校的窦校长说清华附小有三张名片,即“微笑、感谢、赞美”。我想,这就是与人相处的礼仪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濡染中,学生心态阳光、相处融洽、团结向上。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今天社会上的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更要使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今天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业水平不成问题,但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学生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功课太重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为此,学校教育要思考怎样建立一种平衡: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我在清华附小听了一节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传播方式”。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着急地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质疑,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