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对和谐与中庸的尊重

字体:16+-

池田先生谈到汤因比博士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的历史遗产”的思考与论述,汤因比博士对之赞美有加。其实世界上许多著名思想家都十分关注中国,因为中国毕竟是东方最大的国家,而且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特别赞赏中国的文化,他在《风俗论》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6]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对中国文化有较高的评价。他曾于20世纪20年代初访问过中国,写了《中国问题》一书。他赞美中国人说:“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而中国人的美德是统治他国的欲望比较淡薄。”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使用表意符号来书写,而不是用拼音文字;二是在受教育阶层中,孔子的伦理学说取代了宗教;三是执掌政权的不是世袭贵族,而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人学士。[7]他对中国的评价与汤因比博士有极相似之处。

池田先生对汤因比博士对中国的八点评价做了很好的概括。我基本上同意池田先生的观点。我只想补充几点来应和池田先生的观点。

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包容性。中国俗话说“海纳百川”。中国古代由于地域宽广,各地环境不同,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就产生了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文化集团,又可细分为中原的仰韶文化、东部的龙山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西部的巴蜀文化。[8]但这些地区的文化互相交融,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使中华文明不仅经久不衰,而且日益丰富。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不受外学则已,苟既受之,则必能尽吸其所长以自营养,而且变其质,神其用,别造成一种我国之新文明,青出于蓝,冰寒于水。”[9]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东传。本来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矛盾,佛教主张出世,中国文化重视现世。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佛教劝人为善,中国儒学也总是教育百姓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儒学的影响,反而得到发扬。自汉朝以后,中国文化还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了中东地区阿拉伯文化的许多内容。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正如池田先生所说,具有“世界精神”,是在今后推动世界和平的过程中应该被充分重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