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佛教的“宽容性”“缘起·中道”

字体:16+-

池田

顾先生形容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海纳百川”,并解释了这个词所象征的“包容性”及“贵和尚中”,对此我有很深的感触。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这两个特点其实也贯穿于佛教的思想。而且,这种融合与和谐的思想会对今后世界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就第一点而言,佛教的很多经典在论述法的特征时都用海和河川做比喻。比如在日莲佛法中是这样论述大海的包容性的:“大海的一滴有五味。”[11]它的意思是说,江河的一滴只有一味,而大海的一滴却融入了五味,所谓五味,是指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说明具有包容性。佛典中还有“众河入大海,而大海不返河水”[12]的句子。意思是说,大海接纳了那么多的河川,却不会把它们再挤回河流之中,这也是在说大海的宽容性。日莲佛法通过这些比喻来通观佛教史,来论证《法华经》的包容性。

就第二点而言,相当于“贵和尚中”的佛教思想是“缘起”和“中道”。“缘起”是说一切存在的“相依相资”,它是佛教的根本法理。一切存在都不是固定化的实体,而是在相互关联中生成和消灭的,它们形成整体而有力的和谐,这正是宇宙本然的面貌。基于“缘起”的基本真理观,佛教提出了“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的共生哲学,并进一步发展了“空”“诸法实相”“三谛圆融”的终极真理观,真正的智慧应能领悟这种真理观,而“中道”正是基于这种智慧。比如释尊就指出了基于缘起观、不为苦乐左右、追求丰富精神的“中道”人生观。印度的龙树则从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彻底的空观,论证不执于无(即空)也不执于有(即假)的“中道”自在智慧。[13]中国的天台大师智顗从空、假、中这三个相即不离的侧面来把握真理,提出了“圆融三谛说”,提出了基于圆融无碍、无所偏执的“中道”智慧的“一念三千”生命观。[14]因此,作为中国佛教精华的天台宗,是在吸收了佛教的“缘起”“中道”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最后开花结果。我想,这里既包含了佛教的中道论,也包含了中国本土的“贵和尚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