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的指示,小学学制缩短到5年,中学学制把初高中并在一起,缩短到4年。要用9年的时间完成过去中小学阶段12年的课程简直是梦想。同时,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学取消分科教学,把原本是分科的理科课程缩编为“三机一泵”的内容,所谓“三机”是指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泵”是指水泵。学生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学习的时间没有多少,因而中学毕业生的素质严重下降。“**”以后要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延长学制。但是当时还有一部分人有顾虑,认为毛主席提倡学制要缩短,因而只是小心地把中学学制延长为5年。我认为,中小学学制是建立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大事,需要从学理上认真研究,多长的学制、什么样的结构是合理的,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各国的传统来制定。于是,1979年我在《文汇报》和《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各国中小学学制的比较——兼谈我国学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此文后来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一书中。
我认为学制的制定不是随意的,是有规律的。首先,要考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早在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他提出自然万物都是有一定秩序的,教育要模仿自然,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即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其次,学制要考虑各国的传统,有的国家入学年龄小,有的国家入学年龄大;有的国家初等教育时间长,有的国家初等教育时间短。但是总的基础教育时间大体上是一致的,都在10—12年。最后,中等教育的学制还要与高等教育制度联系起来考虑。例如苏联中小学只有10年,但高等教育的年限较长,大都在5年以上,所以中小学教育的年限就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