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2日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提出今后编写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和“编审分开”的新体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什么说它是一次重大改革呢?可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小学教材一直实行全国统一编写教材,统一使用一套教材,所谓“一纲一本”。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由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和审定教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以后,就由教育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审定、出版,通行全国。现在要实行“一纲多本”,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聘请专家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公布,全国是统一的,然后各出版社、各大学或教育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申请编写教材,经过审定委员会通过后在全国发行。过去教材的编写和审查是不分家的,现在要实行“编审分开”,就是说要打破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制度,把编者和审者分开,以保证“一纲多本”的质量,所以专门成立了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其实,说过去就是“一纲一本”也不太确切。因为有些实验学校都使用自编教材,如北师大实验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就是使用“五四”学制的自编教材。因此说“一纲一本”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不排除有个别现象。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由20人组成,由何东昌任主任,副主任有沈克琦、邢家鲤、柳斌、王明达和我,各科审查委员有111人。参加审定委员会的还有我校丁尔陞教授和钟善基教授。我校19位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参加了审查委员会,是各科审查委员会中的骨干力量。
在成立大会上,何东昌代表国家教委讲话,强调编写教材要把教育的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得好,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能够教得了。这就意味着新编教材要比过去的教材适当降低程度,不要偏难、偏深。但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议。有的专家认为,程度不能降低,否则会影响高等教育生源的质量,不利于天资优异人才的发展;有的专家甚至说,会贻误一代青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是普及教育,不是面向天资好的学生的精英教育。同时根据我国当时的师资状况,适当降低一些程度,有利于教师教得了、学生学得好;过深过难,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好,反而不利于质量的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对于天资好的学生可以另设一些选修课,或用课外小组活动来弥补。后来我写了一篇小杂文《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就是反映了我这个思想。我在杂文中引用了吕型伟同志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的教材太难,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一部分学生没有胃口再吃些喜欢吃的东西;适当降低程度,可以使胃口小的学生消化得好一些,让胃口大的学生吃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即有时间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人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