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刘佛年教授
想起刘佛年教授,在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形象是一位谦和的学者,默默地自己在读书,默默地在指导学生读书。“润物细无声”正切合刘老育人的风格。刘老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人才,正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却是那样的谦和,那样平易地对待学生,对待青年。正是“润物细无声,桃李自成蹊”。
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北京主持编写《中国教育学》,我曾见过他一面,但当时未能有机会向他请教。“**”以后我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想请学者来讲学,想到的第一位就是刘佛年教授。1979年春天,正值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刘老从上海赶来参加会议,我们就把他请到教育系,与一部分教师座谈。我们向他请教,教育系怎么办。他谈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其中有一条,他认为,从教育系的培养目标(中师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人员)来看,教育系最好招收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学习,应届高中毕业生缺乏教育实践,难以学懂教育理论。当时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认为,当过教师往往只是中师毕业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太薄弱,难以胜任将来的教育研究工作。但是后来我越发感到刘老的意见是对的。我们教育系在“**”后招收的第一、二届学生大多经过知青上山下乡的锻炼,有的当过几年教师,他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现在他们大多数成了教育理论研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骨干。而刚出高中校门的应届毕业生读教育就困难得多。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教育系的理论课程最好放到研究生阶段去学习,即在学生有了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有一些教育实践经验再学教育理论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