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九卷:杂草集 野花集

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1]

字体:16+-

最近中小学兴起了一阵搞活动课程之风,许多地方把课外活动变成了“活动课程”。因为它是课程,于是就要编制教学大纲,编制课本。有一个市,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书包中居然有12种课本。既然它是课程,于是有些地方把它编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样一来本来负担很重的中小学生又增加许多负担。

把课外活动称为“活动课程”缺乏科学根据。追溯历史,活动课程的提法出自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时提出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因而教育界称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为学科课程,杜威的课程论为活动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有了很大发展,认为影响学生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成长的不仅有设定在课表中的课程,而且有课外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而课外活动也可以算作一种“课程”。中国学者把它称为“第二课堂”或“第二渠道”。这本来是课程理论的一种发展,促使教育工作者重视课堂以外的教育因素。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教育工作者就走入了误区,把课外活动也纳入传统的课程中去,课外活动就变成了现在的“活动课程”,这只能说是传统的课程理论在作怪。

课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愿性和自主性,也是它的优越性。参加课外活动完全是自愿的,没有课堂教学的必须参加的压力;课外活动的计划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拟定的,不像课堂教学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具有强制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因此各校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外活动)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把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纳入课表中,把自愿变为强制,把自主变为被动,也就抹杀了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弊害可想而知。因此我希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