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我曾经到过三次。第一次是1951年8月至1956年7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留学生在那里学习生活了整整五年。第二次是1984年初夏,中苏关系刚刚解冻,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高教部、几个城市和十多所学校。第三次是1991年6月,正是苏联解体前夕,也是作为中国高教代表团成员去参加中苏高等教育研讨会。三次访苏,在我的印象中,宛如到了三个世界。第一次,即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感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人民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虽然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暴露出许多问题,但那时还是社会安定,物产丰富,人民群众有高度的热情。第二次访苏给人的印象是革命的口号依旧,新建了许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但多了几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商店里的商品已经大不如20世纪50年代,人民群众似乎生活在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之中。第三次访苏正在苏联解体前夕,使人感到社会一片混乱,特别是思想混乱,老百姓生活在一种茫然之中。我们回国不久就听到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消息,心中无限惆怅。多少年过去了,但莫斯科的生活依然使我怀念,苏联的逆转也使我深思。我想在依稀的记忆中追寻一些欢乐,以寄托我对莫斯科的思念;在茫然中寻觅一丝线索,以解开我思想中的疑问。
一
1951年8月下旬,正是莫斯科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行三百多名中华学子怀着向往、憧憬的心情,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旅途跋涉,终于抵达莫斯科雅洛斯拉夫车站,来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每个人都激动万分。汽车把我们拉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在那里休整和等待分配到全国各所学校。两天以后,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被分配到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校长基列耶夫来接我们。一路上校长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路边的名胜和建筑,由于语言还不通,我们听不懂他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但能感到他的热情和友好。后来我们才知道,基列耶夫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学者和活动家,在战争年代他曾担任过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台长,当时任联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他是一位十分严肃的领导者,不苟言笑,但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却很亲切和关怀。他不定期地找我们去座谈,问我们的学习,问我们的生活,问我们有些什么困难和要求。校长接待日,他的办公室外间总是排着队,教师等着去见他。但如果我们去了,他总是优先接待我们。他亲切而又严肃的形象让我们至今犹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