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派历史教学透析

四、指导与创新

字体:16+-

2009年春,我和松江一中的包卫老师一起到山东高唐参加一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聚焦课堂”活动,该活动采取同课异构形式,与会历史教师代表同时执教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按照活动要求,我参与了包老师的备课,并在“聚焦课堂”活动中,结合对各堂参展课的点评,作了主题发言。

来自各地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实践课改精神,学生活动面广,知识目标达成度高成为亮点。包卫老师的课则以“寓理于史,寓情于史”的清新、朴实的风格,打动了学生的心,也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思考。

以下截取包老师上课中的几个片段,以“我的点评”的方式对设计意图做简要的诠释,借以表达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

导入新课:

当歌曲《春天的故事》美妙的旋律还回响耳畔,教师回忆起1978年的一些小故事:深圳罗芳村村民逃港事件,深圳河两侧农民收入相差百倍的事实;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前,穷尽全国银行的外汇总额仅3万美金的尴尬……然后提问:一样起早贪黑,一样风吹雨淋,我们究竟缺什么?为什么会缺这些?

“我的点评”:教师导入新课脱俗出新,没有套话空话,而是直奔主题。所选史实十分典型,甚至令人揪心;教师叙事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当学生直面历史的真实时,无须教师动员,就如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我们缺资金、技术、市场……”“我们底子薄;外国封锁;我们的政策也有问题……”虽然教师没有做“国内”“国外”的条块分析,没有对中央文件精神做精辟的解读,但是“寓理于史”,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开放是十分必要的,十分迫切的。”在这个当口,学生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