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一说,由来甚早。沈从文以“海派”为“名士才情”加上“商业贩卖”[1],当时虽不无讽刺之意,但在我们看来,其中或许又蕴含着一层褒意。
以本书讨论的上海历史教学为例,“名士才情”可以理解为上海历史教师常有的专业自信与风格张扬。“商业贩卖”可以理解为上海历史教师的价值追求,即将历史的智识“贩卖”给学生。
实际上,这两者正是我们在翻检爬梳一份份访谈记录时所强烈感觉到的。即使是那些我们没能访谈到的历史教师,我们也能够从有关的文字记录以及他人的转述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例如:沈起炜介绍的曹雪松传奇,陆满堂模仿任霆上课“这一天,连盲人也看得到光明”的语调,吕登来演义张伯伦冒着生命危险制造慕尼黑阴谋的故事,等等。传奇里,见历史的曲折丰富;语调言辞里,是个性的张扬;小故事里,有历史的幽默与智慧。
可谓时势造英雄,一点也不假。民国时期,上海作为近代远东地区的第一大都会,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多元的开放体制吸引着一流的人才,在海纳百川中形成了上海历史教师所独有的个性与上海历史教学所特有的风气,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弥足珍贵的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历史教师的个性与才华得到进一步的释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体现上海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此外,上海具有独立的高考命题权。这一切为上海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为上海历史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优越的机会。
历史舞台上的人们,顺时代之流而进,或主动,或被动,最后从不同方向都汇聚于历史教学这一方天地:沈起炜为探索救国之路而学习历史;曹雪松在基础教育大幅扩编中从影业走入教坛;陆满堂因为行政安排专攻历史教学法;凤光宇从抡大锤的工人成长为著名历史特级教师……他们又像江河中跃出水面的鱼,不惮于展露身姿:沈起炜主持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多年,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享誉十余载;曹雪松的故事到今天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陆满堂大力推进上海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有开山之功;凤光宇主持的名师基地,门生弟子遍及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