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一次对您访问,是想向您请教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希望您对个人的成长历程作一次追述;二是您对上海历史教学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您在这种历史教学文化氛围中接受浸润的感觉;三是您对历史教学本身的理解。请您就此谈谈看法。
凤:好的。
问:首先,请您谈谈自己是怎样走上历史教学的道路的。
凤:好的。和现在的青年教师相比,我算是有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的。比方说,我在上大学以前在上海的某家大型企业当过五年抡锤子的工人。在“**”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1978),我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
问:这段经历对您来说大概是刻骨铭心吧(笑)。
凤:当时,从事工人这个职业确实很苦,从早干到晚,还要加班,唯一的报酬就是两角钱、一盘小排骨,或者几个馒头。不过,那时的我们感到很满足,完全不会产生要求更多酬谢的想法。这样的经历对个人来说,或者“幸”,或者“不幸”,各不相同。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对我后来做学问、钻研某些课题内容、克服困难,帮助是很大的。
这一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的人很多,也都能吃得起苦。课时多一点,工作任务重一点,我们都不会叫苦叫累。
我们这批“**”后考入大学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经历。有的做过农民,有的做过工人,还有的人是从事机关工作的。考入大学后,我们对大学生活都非常珍惜。
问:您考上大学的时候就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为志愿吗?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您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凤:我们当时的目标,都想留在大学工作,或是读研究生,以从事历史研究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所以,我们在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时,基本上都用足了时间。那时消耗的时间主要用在学习历史和英语方面,花费了我们相当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