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派历史教学透析

一、成长的历程

字体:16+-

问:您的大学教育经历对您今后的历史教育思想有什么影响?

朱:1983年,我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我的老师基本上都在“**”前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大都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抓紧读书。我星期天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书籍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二是跟着导师做课题。通过做课题,一方面可以零距离感受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实习也是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带教我的是现在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先生。从备课的格式到教学的环节,从教材的把握到语言的表达,他都给了我悉心指导,可谓尽心尽力,为我以后能够担纲中学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大学的历史教育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是大学本科历史教育要加强历史思维逻辑的训练,这对于中学历史教育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大学本科历史教育过于注重史学本体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历史本体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史学方法论方面还比较薄弱。

问:请您谈谈工作后的主要经历及教学思想发展历程。

朱:1987年,我进入奉贤县(现改为奉贤区)钱桥中学任教,1995年调入奉贤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中学历史教研工作至今。老一辈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我终生受益。他们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求真务实,以及对教育事业永不止步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他们为人正直和善,乐于奖掖后进,对我耳提面命,诲人不倦。回顾自己的教学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200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任教研员的思想进行继承、夯实并有所发展。当时一期课改提倡历史课外活动,所以我花了大量精力来指导中学历史的课外活动,后来出版了《中学历史活动课指南》一书。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参与了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审查,经常与历史教育专家和大学教授交流切磋,对中学历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开始更加注重对历史本体的认知,如历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等,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学历史学方法论,适宜于中学教学的史学方法论思想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思想对中学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