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动**,上海历史教坛面临着拨乱反正、“组织队伍,重新起步”的任务[1]。
拨乱反正之初,上海历史教育界主事的三所机构、五位新老人物举足轻重。
这三所机构是上海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主事人分别为上海市历史教研员林德芳,上海教育学院沈起炜、林丙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陆满堂、金相成。
林德芳与沈起炜已见前文。林丙义与陆满堂却是两位“新丁”。林丙义少沈起炜30岁,于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虹口中学执教。为师诙谐不经,好讲笑话。60年代初的风气下,上课少约束,他曾一个学期只从德国闪击波兰讲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学生贴大字报批斗他上课时讲笑话太多、忽视政治教育,林丙义因此颇吃了些苦,幸运的是当时的上海“武斗”风气不盛,不至于挨打[2]。“**”结束后,林丙义调任上海教育学院。
陆满堂,1934年生。195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时的第一批教师。起先他承担世界古代史研究及教学,并被派大连随苏联专家学习过两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被迫转入中国史专业;到“**”开始,学校闹“革命”,办公室无人看管,系里又安排他管理办公室。一转眼到1978年,已经是44岁步入中年的他,因为系里建立历史教学法专业的需要,又转到这一全新领域。金相成是陆满堂的学生,1958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样的几经辗转,也与陆满堂一道进入历史教学法专业。工作上的变动,完全出于集体的需要,无关乎个人兴趣、特长与学术背景,这是那个年代里教师的普遍命运。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也曾在“**”期间先后被学校安排教过英语和政治。随着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干涉渐少,陆满堂与金相成自此一直从事历史教学法研究,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