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冠以“合作”(cooperative)的教育教学改革可谓量大类杂、异彩纷呈。仅美国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或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就不下几百种,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类似这样的改革不仅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就连我国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改革,其实践涉及20多个省份。难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斯莱文(Slavin,R.E.)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中的合作革命”,是一种“合作热”。[3]从这一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是对上述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冠以“合作”字首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来看,虽然它们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性互动(cooperative interaction)为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并不处于同一个理论层面上,活动取向也不尽相同。从国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由此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不同领域和种类。
(一)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以苏联的著名教育流派“合作的教育学”为代表。所谓“合作的教育学”是指相对于传统权力主义教育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主张,它是苏联“教育科学院城堡”以外的实验教师在长达20余年的教育科学实验中探索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谢季宁和伊万诺夫等。他们在《合作的教育学》一文中指出:“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与从前的教育学不同,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重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它可以称之为合作的教育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