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二、教学流程

字体:16+-

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是构成合作学习程序的概念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协调这5个要素。具体来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

A.明确详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B.在课前做出学生编组的决定。

C.向学生清楚地阐明学习任务与目标。

D.监控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介入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帮助(如回答问题和教授技能)或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小组技巧。

E.评价学生的成绩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4]

在共学式的基础上,约翰逊等人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具体化为19个步骤,下面予以介绍和阐明。

(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在教师上课以前,有两类目标需要具体化。一类是学术目标(academic objective),这类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另一类是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skills objective),教师要明确一堂课要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阶段,教师通常只注重学术目标,而忽略了训练学生彼此合作的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注意把两种目标合理地结合起来。

(二)确定小组规模

一旦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后,教师就必须确定小组的规模,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来说,小组规模控制在2~6人为宜。约翰逊等人曾建议初次尝试的学生可以2人一组或3人一组,当学生们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总之,合作学习小组规模的上限是6人。人数太多,会给小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三)将学生分到小组

合作学习提倡异质性小组,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把学习成绩高、中、低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来。在异质小组中,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所有这一些都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记忆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