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学习法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它含有在合作中进行探索发现等理念,因此,它与时下在我国中小学中非常盛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互助学习法分为两种形式: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和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这两种形式的互助学习法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课堂授课、互助小组、学习任务、学习结果评估。
(一)课堂授课
合作学习课堂上所学习的材料通常先由教师向学生呈现。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或直接教学,有时也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当然也包括以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STAD课上的讲授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STAD课的讲授必须明确地集中在所学的单元上,这样会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认真听讲,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他们个人的得分将直接影响他们所在小组的得分。
(二)互助小组
小组的规模一般是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由教师决定。在确定小组规模时,教师请记住一条规律:时间越短,小组规模应越小;反之,小组规模应越大。因为小组规模大,各组需要准备的材料就越多,而且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需要的社交技巧就越多。在组成小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做到优、差生组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两人一组,则可以以同桌的形式出现。所以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异质性。
(三)学习任务
任务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任务的内容基本上与教材中某一章节相一致,但内容也不局限于教材,主题可以宽泛,难度为中高等。学习资源有的是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但不排除需要学生自己收集,特别是解决非良性结构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