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虑的中国人

也谈悲情制造

字体:16+-

看了张鸣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其中有一篇写的是五四运动中的“悲情制造”,提醒了我一件事:心理控制术是历史中的领导者们手中的利器,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利用心理手法,试图控制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事情,这本书中不能不写,所以我打算稍微写几句——从转述张鸣的文章开始,因为他的文章很不错,不宜漏过。

张鸣所说的是,五四运动中,运动的领导者们尽力制造出了悲情的气氛,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让运动参与者的情绪更强。为此,他们用了很多“悲情制造”手法。

他说:“五四运动的悲情源头是‘中国要亡了’,但实际上运动的组织和参加者不会不知道,其实,巴黎和会上的所谓外交失败,并不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相比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及最后通牒,此时中国的处境已经大大改善了。如果运动的假想敌日本方面不加以‘配合’,来点侵略的动作,没有多少新刺激,那么运动热情就有维持不下去的危险……”

因此,我们看到,五四运动在发动起来之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动员,新的悲情不断地被注入运动中,保持运动的张力。我想,如果用现成的旧政府用过的词汇,那就是“煽动”。

第一个“煽动”方法,是用“死人”来动员——相当于喊“死人了!”他说,五四运动中第一个被宣传的死去的人是郭钦光。“他本来就有肺病,即肺结核,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参加游行累着了,病情加重,不久便死在医院里。”学生们计划把他说成是被打死的。后来北京的学生因故没有这样说,而外地的却有这样说。各地都为他举办了声势巨大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沉重的音乐、**的演说把气氛推向了极致。其他的一些死去的人,也同样被用于刺激运动的热情(以上内容来源于《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