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应对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和资源竞争。而教育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键在“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本文拟以百年师大为例,从观念和制度的创新角度论述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师范院校的转型问题。
一、大学的传统与变革间的关系
现代意义大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西欧的中世纪,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即使最悠久的大学也不乏一些落伍者,如中世纪大学的鼻祖意大利的萨隆纳大学、波罗尼亚大学等,但也不乏一些不老的常青树,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更有一大批后起之秀,如囊括了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美国东部常春藤联盟。翻开一部世界大学发展史,可供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为何一些最早的大学被历史尘埃所埋没,再也难以回复往日的辉煌?为何古老如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带有旧式贵族气质的大学,在今天依旧被人们所拥戴?斯坦福大学不过短短百年多的历史,但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的势头却为世人所关注,这又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把握变革的机遇
对一所具体的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大学的传统是什么?英国的阿什比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概括,传统就是一种惯性。在他看来,尽管这种惯性反映了大学的内部逻辑,因而并非是乏善可陈。但是,一旦这种惯性“大到非外力推动便不能改革时,就成了阻力”。而“受外力推动的变革是非常激烈的,以致会危害大学的传统”[1]。在此,不妨把阿什比的未尽之意再加以发挥,我想,他无非是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层含义:一所明智的大学,在环境的变迁面前,与其固守传统,等待外部力量的强力推动,进而彻底打破原有的内在逻辑,不如去自觉地寻求与环境之间新的耦合点,从而在继承传统并丰富传统内涵的同时,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