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杜威首先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20世纪80年代肖恩(Donald Schon)在批判技术理性的基础上对反思性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反思的概念从此成为教师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开始在美国兴起,与技术理性的教师教育观形成对立。
一、关于技术理性和反思的概念
技术理性的概念来源于韦伯(Max Weber)。韦伯把理性分为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和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又称为工具或技术理性。韦伯认为,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科学先是渗透到生产之中,而后渗透到管理之中,最后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韦伯相信这是现代社会普遍理性化的证据之一。[1]
肖恩指出,技术理性把专业活动视为一种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分夸大了专业知识的作用。[2]裴尔森(Allen T.Pearson)对技术理性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技术理性的特点是,当有了一个既定目标,其中心任务就是如何采用最适当的方法来实现此目标,所以专业实践的任务就是应用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3]拉伯瑞(David F.Labaree)认为,这种技术理性造就了现代生活,人们思考的核心内容在于“寻求科学的方法”,它促进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知识的剧增。[4]
总之,技术理性把科学和技术置于重要位置,把科学理论作为专业知识的源泉,把专业实践视为一种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瓦利(Linda Valli)对反思的词源进行了考察:源于拉丁文“reflectere”,是“往后弯曲”之意。该词被用于语法、物理和心理学中,分别指反身代词,光、声音、热能的反射,以及心理意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