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职业道德

本课程的发展历史

字体:16+-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道德的萌芽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整个社会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不存在剩余的劳动产品,因而也就无法为脑力劳动者(包括教师)提供物质生活的基础,“教师”这一职业也就无法产生。直到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早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有了足以供给脑力劳动者的剩余产品,才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教师工作的独特群体,教师这一职业才真正开始萌生,而用于约束教师行为的一些模糊的道德规范也逐渐发展起来。这可以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萌芽期。

2 古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在夏、商、周三个朝代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当中,教师职业道德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化的官学系统,学校教育服从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实行“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于是,教师职业与贵族身份走向了“合二为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要求也走向了“合二为一”。因而,这一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很强烈的奴隶主专制统治的政治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府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的垄断控制,而以孔子、荀子、孟子、墨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思想家纷纷兴办私学,并且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教师职业的光辉道德形象。孔子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并且要求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把从事教师工作看作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把教师工作放在了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所谓“天地君亲师”。荀子认为,教师是社会的道德典范,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和德性传递着社会礼制和道德观念,所谓“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