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问题的滋生与存在,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影响了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反省当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切实提高和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面临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的管理原因以及外部的社会原因。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否为教师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教师自觉的道德修养。这个过程是教师主体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主体内在需要的内化过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安身立命,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很多教师还只是凭借感性的、经验性的、朦胧状态的职业良心来尽自己的义务,并没有用理性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各种关系。
(一)教师职业信念动摇,敬业奉献精神淡化
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我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只有将其定位为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一部分,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形成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忱和执着忘我的敬业精神。教师是清贫的,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又是富有的。一个抛开名利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人生舞台的教师必定能保持更加平和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