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质变学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发生深远的、根本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的学习。美国自1998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质变学习大会,吸引了众多人士。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质变学习,是因为质变是一种“破茧成蝶”式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质变学习不仅能够改变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还能够改变我们的自我概念、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巴西教育家保罗(Paulo)提出了质变学习的解放性观点。他在巴西成人扫盲教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只能使成人“识字”,却不能使他们“识世”,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压迫者的命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解放,是赋予人力量,要通过对不公平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来提升学习者的意识和觉悟,从而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自我和社会,进而有可能行动起来改变世界。他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放教育学的观点,让被压迫者通过学习获得力量,产生行动,发生质变。他的书一度被当局列为禁书,但却以更快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也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
梅茨罗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观点质变理论,这种质变的特点是“更有囊括性、可辨别性、可渗透性,更具综合性”。他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反思解决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质变。观点质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1)一种令人迷惑的困境,比如个人危机等;(2)批判性反思。当发现个人所遭遇的事情和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不相符时,个人对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假设或意义进行反思;(3)参与反思性对话。与他人讨论自己的新观点以获得共鸣;(4)按照新观点行动。后来,他还认识到情感、情绪和社会情境等因素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应该考虑学习发生的机构、人际、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梅茨罗是质变理论的奠基人,后续许多研究都是对其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但是,他只关注到个体的质变学习,没有关注团体和组织层面的质变学习;他把引起质变学习的困境理解为单一的、戏剧性的偶然事件,没有注意到这种困境实际上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另外,他虽然注意到思想情感、文化和情境等因素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但是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正如泰勒所指出的,质变学习是一个与思想和情感有关的复杂过程,个人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对质变学习的影响远比想象的重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