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成长

字体:16+-

从跨进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按照我崇拜的老师来塑造自己。

1959年8月30日,我跨进了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的大门。

“哦,三年后我真的要当老师了!”我望着教室里张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红又专,一专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标语,自言自语。于是,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老师们成了我的一面面镜子。他们的今天,成了我的明天。那时,我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绝不能做一个被学生瞧不起甚至奚落的老师。

我要像李晓旭老师那样知识渊博、讲课幽默。于是我更自觉地读书,不但读文学的书,而且读教育方面的书,马卡连柯的书读遍了。此外还读哲学、啃政治经济学,不但读,而且做笔记。

我要像张敬斋老师那样多才多艺。那时学校对我们师范生的要求是“又红又专,一专多能”。我除了继续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外,对绘画、书法、音乐、戏剧仍有浓厚的兴趣。我是“三好学生”,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既是合唱队队员,又是民乐队队员——在乐队里拉板胡、二胡。

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使我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我最感谢母校培养了我思考的习惯。读书,我思考了,所以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了,所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思考自己的明天了,所以养成了读我身边的老师的习惯,记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思考他们的不足。

毕业前一个多月的实习,是对我三年学习的检验。实习结束时,我和实习班的小朋友洒泪而别的场面,是我向母校交出的最好的答卷。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月下来,我觉得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