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已近不惑之年。阴霾已散,雨后天晴,小鸟又能展翅。我真没想到,我还可以重新无拘无束地走上讲台。我贪婪地呼吸着暴风雨后清新的空气,仿佛重生了一般!
我开始了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求索。
就在我苦苦探索寻觅时,一次偶然的谈话,引发了让我为之奉献终身的课题。
那是1979年“五一”前夕,我巧遇初中时的外语老师蒋兆一先生。我问他:“蒋老师,外语里面有没有什么方法汉语教学里可以用呢?”他思索了一下说:“现在有一种方法叫情境教学。最近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作了介绍,你可以看看。”
我迫不及待地把杂志借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在外语教学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孩子学习词汇、进行句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非常轻松,而我们汉语教学却是呆板而抽象。于是我想:能不能把外语的情境教学,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我联想到在具体生活中,不管是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他们都是在一种情境中开始学习语言的。孩子的第一声“妈妈”,是“妈妈”的这个形象多少次出现在他面前,然后大人再教他“妈妈”的发音,他才渐渐学会了叫“妈妈”。推而论之,所有的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的。我想,这就是两者的相通之处,这是它们的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既然外语、汉语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情境教学就可以为我所用。
精心准备之后,我开始做局部的尝试。那是在阅读课上留下5分钟进行片断的语言训练。课文是《小马过河》,一篇童话,里面有几个角色:老马、小马、松鼠、老牛,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它们的对话和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那天我班刚巧获得卫生红旗。我请班上年龄最小的吴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