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成长

教师应当是创造者

字体:16+-

有时我会想到,未来的教育史在描述我们今天的工作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批评,会作出什么样的结论。如果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愿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将被未来的史学家钉在耻辱柱上。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重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习惯,的确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语文教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和发现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只能是重复单调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意识,没有创造的**,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只不过是死的知识,我们的工作将是普通工匠都能完成的无趣的活计。在中学教学,三年一个小循环,周而复始,这种简单的重复会使教学变得枯燥,教师有可能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台机器。一些教师的“厌教”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

教师为什么不想做一名创造者?

我每天都幻想能遇上一些有趣的事。在课上,我会这样对学生说:“让我们来看看窗外吧,天真蓝,树真绿。”冬天,我会对学生说:“让我们来说说春天的事,好么?”每天都得有些期待,每次上课都想到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期待有新的发现。如果没有创造的意识,教师职业有什么意思呢?我厌恶单调和简单重复,看到有些教师守着一本发黄的已经破烂的教案,我就为他的学生抱屈,活的语文被他糟蹋了,人的大脑也被他炼成石头了。

我似乎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1997年1月,学校高三备课组设计活动性课程。我们决定利用寒假让学生写一篇社科论文。当时的想法是: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写作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他们需要实践的机会;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的过程;如果他们连这件事也不会做、不敢做,那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这次重要的写作活动我们没向学校汇报,在全社会应试教学氛围下,那样做是要有点勇气的。“高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家长也很理解。3个月后,全年级学生完成了写作计划。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他们开始能关注一些大问题,他们学会了思考,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这种兴趣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次实践活动结束时,时任校长在大会上诚恳地感谢语文组的创新工作,建议各科教师都向语文组学习。从此,社科论文写作成为南师附中高三的教学内容,延续至今。那以后的两年,省内外几所名校学附中,也搞高三社科论文写作,宣传力度很大。当时有同事说:“我们创新,一声不吭;这些学校怎么就不肯谦虚一些?”我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一件事做下去。正确的东西能不能坚持,对创新者也是一种考验。11年过去了,我们每年在做这件事,虽然在应试压力下各项指标有所下降,困难变多了,但我们仍在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