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理论欲的驱动,我批评了别人的理论,很自然地就想构建自己的理论。当我这样想的时候,语文教学界正在开展工具说和人文说的激烈争论。几乎没有做更多的考虑,我也加入了其中。1996年,我发表了《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
我正面提出批判工具论,并非趋时,也非哗众,而的确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立论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我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在高考语文中,那些得高分的学生,常常并不是平时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相反,很多学生平时语文水平蛮好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在高考中却不一定获得最好的分数。肯定是高考语文试卷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我曾认真研究过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从技术上来说,是很难找到多少漏洞的,有许多试题,不说是妙手偶得,也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整体来看,应该说是很有水平的,甚至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从指导思想来看,它们恰好都是工具论的代表作。关于工具论的阐释有很多,其内涵就是强调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说语文课要学的主要就是语文知识,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迄今为止的高考语文试卷,也不断地在演变,但它始终没有走出考语文知识的框架。实际上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也从而影响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考试),只凭语文知识就是可以基本做好的。因此照我看来,所谓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其实就是工具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因为直到目前为止,高考试卷的立意基本上也就是工具论的立意。问题在于,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在语文知识上吗?所谓语文课,就是这些语法概念、文章作法、文学常识吗?为什么我教学生这么多语文知识(我自信自己还可能是教得比较好的),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并不见得因此得到提高呢(也许他在高考中可能获取高分,但的确有高分低能现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