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字体:16+-

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人人去摘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桃子。例如,字,会写的,且写得规范了,一定不要再写了;对书已读得很多、作文写得很好的学生,就要动员、启发他们多“玩”。对学困生,就要耐心、细心地指导、鼓励他们多朗读,吸纳语言、培养语感;多读课外书,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一些难做的作业不妨搁在一边。老师要珍惜每位学生的宝贵时间,“少做题,多读书”(课标语)才是正道。

许多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之所以失去了兴趣,其一是老师讲得多,分析得多。一篇好端端的感人的课文,一分析,便味同嚼蜡,学生怎么能喜欢?其二是作业多,学生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能不痛苦吗?能不讨厌语文吗?钱正权老师向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上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问:“外公,您认识沈大安吗?”“认识呀!你问他干什么呢?”“我们班的同学恨死他了!”“为什么?”“他编的语文练习册把我们害苦了!白天做,晚上做,双休日还得做,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了。”原来,杭州市小学语文练习册上,都印有“沈大安主编”的字样。唉,沈老师当初为什么答应挂这个“主编”的头衔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陈琴、韩兴娥、李虹霞等老师,为她们让学生读书不做练习册叫好!还想起了吉林省吉林市的杨巧云老师,她教的一班学生,六年来只做了两件事:读书,写日记。毕业会考时,全丰满区3000多名小学毕业生,前17名都是她班的。她班的作文成绩特别优秀,非他人能比!语文能力哪儿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出来的。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