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涉及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关系听知能力,即从各种媒体,从人的各种表达中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关系阅读能力,即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关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手关系通过手表达意念、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文章写作、计算机操作能力;体关系通过表情、手势、姿态表达思想的能力,即所谓体态语言;脑关系人的思维认知;而所谓心,即指人格。“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手、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脑、心”属于人的发展。无论汲取信息,还是输出信息,最终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前者是目的也是手段,后者是终极目的。有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成果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笔者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
要回答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康人格,什么是人格教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哲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学,都有各自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阐述。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定义种类虽多,但一般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巩固的。也有人这样定义: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的总和,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塑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健康人格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人格的过程。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人格健康、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塑造。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