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
全国中小学的学生书写、阅读、写作水平有多少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的?30年前,吕叔湘先生说“大多数不过关”。如今呢?依我看还是“大多数不过关”。不说别的,有多少学生能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有多少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线的老师心里有数,但各级教育的领导者、研究者,有多少心中有数的?不敢说。不从实际出发的教科研,“研”出来的东西终究是一纸空文,没人理会的。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教科研课题才是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为人所诟病?就是没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目前看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这样编排了,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和与之配套的“习字册”的小学生这样做了。实事求是地说,江苏小学生写的字比十年前大有改观。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语),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生走”。该抱不抱,是不负责任。
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