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信念到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其中,学校是责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要着力营造以责任感为表征的学校文化,把责任感教育纳入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纳入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建立健全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长效机制和社会大环境;要以成人、成才、奉献为思想脉络,努力体现时代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责任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对责任的理性自觉。
(一)坚持正确导向,营造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也日趋多元化。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重自我、轻社会;重利益,轻抱负;重索取、轻回报。这些思想意识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以德治国的方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德育提出新要求。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责任感培育十分重要。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我国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推进社会环境育人,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责任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和责任精神的形成,使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要坚持实事求是,推进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着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青少年学生接触、运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越来越广泛的新趋势,善于运用青少年熟悉的网络语言,喜闻乐见地开展网上责任教育,努力提高责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