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另一种言说教育的方式

字体:16+-

没有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我们的教育近百年来一度处于现实的政治经济的双重挤压之中,虽然曾经产生出了像王国维、蔡元培等杰出的充满理想色彩的教育思想家,但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却始终匮乏理想的质素,这固然跟我们民族的务实心理有关,但同样密切相关的是我们教育理论品质中理想质素的匮乏。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总是缺少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更宽的辐射面,视野过于偏狭,触不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加上社论体的言说方式,更多地是以指令、规训的方式凌驾于现实教育问题之上,“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黑格尔,《小逻辑》,第44页),把我们精确设定的“1、2、3、4”加之于现实。正因为如此,我们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理想性言述,就目前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教育理论研究应以自身的理想性品质去启迪现实教育的理想追求。

近年来,不少教育研究者开始了社论体教育言说方式的突围,试图寻求一种更接近事情本身的言说方式,自由地表达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殷殷关切。从传统的缺少现实张力的教育学话语中走出来,尽可能地面向教育问题和教育生活本身,以真实的个体身份去做切己性的教育言说,有所思而有所说,思多少说多少,不简单地下定义、贴标签、定框架、开药方,不以真理发布者的态势侃侃而论。在众多的追求者、尝试者之中,肖川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其近十年来不辍耕耘、执着尝试的结晶。

肖川兄清楚地意识到并且恪守自己言说的个体身份,它“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的号角”,“也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是“直抵内心的言说”(自序)。正因为如此,其笔端,少了无益的束缚,多了自由的空间;有感而发,因事生思,行云流水,妙语如珠,娓娓道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既不故作高深,也不谦谦闪烁,在随意而自由的言说之中展露其鲜活的才识、饱满的热情、灵动的智慧和漫溢于赤子之心的对祖国、对社会、对教育、对人生的挚爱性灵,展露其对人生、世界、教育、文化、历史的敏感与睿视,以广厚的学养、温暖的情怀、敏悟的心智和开阔的视界,来滋润那些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方块文字,在他的言说中,“教育”“教学”“发展”“成长”“自主”“职责”这些耳熟能详的词魔术般的焕发出鲜亮的色泽,让人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