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朱寿桐写的《忏悔的随想》(《读书》2001年第9期),我也有些“随想”,感觉不吐不快。我毫不怀疑曹禺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的伟大,“过去时代的骄子”,“心地善良”,“首当其冲地承担这个时代的罪愆”,不怀疑他们当时的两难处境,“这些事情相对于一个当时失去了任何政治责任能力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不得不然的”,引我“随想”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忏悔?
忏悔乃是微茫个体以卑微之躯去贴近宽厚的大地,以虔敬之心穿过自身的光辉与荣耀,以朴素之质去挖掘心底那隐秘的污垢之所,在无须任何外力强迫之下,把它们如其所是地一一彰显出来。一个人的忏悔不应夹杂太多的怨恨情结,心里总想着人家如何如何,忏悔就成了大比抨。忏悔的姿态不是伟大,而是平凡;不是天马行空、口若悬河,而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不是“作秀”,赢得满堂喝彩,而是清静地独自直面自我人心,默默地叩问自我灵魂;不是让渡他人,而是拯救自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不是也说了忏悔的境界?
忏悔总是因为有过去的某种负疚,无“疚”而忏悔,那是矫情,但忏悔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只是对过去的某种回忆,而是承负过去的“疚”,把过去的“疚”视作当下之“我”的无法弥合的“欠缺的道德承负”,而绝不是选择忏悔来勾销过去,就好像拒绝忏悔者通过遗忘来勾销过去一样,换言之,真正的忏悔显明的只是“我”过去的负“疚”,以及因“我”过去的“疚”而显明的作为个体生命之“我”的当下的歉然。真正的忏悔以忏悔为目的,说白了就是通过忏悔来昭示世人,“我”是一个负“疚”的存在,那是“我”身上背负着的“重重的壳”。真正的忏悔者决不会以所谓真诚来给自己的过去抹上一层朦胧金色的光辉,来作为抚去自己内心创伤的良药——苟如此,则忏悔就成了手段、工具,那和拒绝忏悔者又有什么质的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