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正在或者说已经陷于一种误区,认为唯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技术的现代教育设备和时髦的教育口号,才能高然稳居于“现代教育”的门槛之上。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离开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孕育,缺少了文化精神的入渗,那些最先进的设备只能是一堆豪华的器具,直白地说就是摆设。
实际上,我们潜在地就有这样一种设定: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主要地就是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我们把教育的现代与否的依据归结于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在我们的观念中潜在的价值标准是:新就是现代。现代化的教育条件固然可以增进一所学校的现代气息,但仅靠现代化的技术条件的支持,最好的学校也不过一所没有灵魂的教育工厂。评价一所现代学校的标准应该远不只是新,准确地说,新既非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学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在那里,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凭借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张黑白照片,一本幽雅的日记,一本破损的笔记本,一本发黄的备课本,都成为学校人真实而丰富的心智生活的见证,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作为物的形式存在的学校成为活生生的学校人之生命活动的场域,使学校超越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繁复的文化生活的存在,成为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拳拳眷顾的心灵依恋,也使得后来者们一走进学校之门,就是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文化场域,自由地呼吸学校的历史文化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把自身同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之中,使心灵受到全面的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就成了个体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甚至它就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