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第二节 学校效能的测量

字体:16+-

一、学校效能研究方法的演进

学校效能研究从其产生开始,就一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学校效能研究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方法上也不断成熟起来。随着对教育效果与教育过程的实证研究的增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价也逐渐进入学校效能的研究视野,从而形成了多视角、多层次及多范式研究的新型研究模式。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弥补了教育研究领域那种脱离课堂及学校实践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模式的不足,拉近了研究与现实,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教育政策的制定能够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此外,学校效能研究在方法上的发展也为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其中,“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简称HLM)的发展与应用,拓展了教育研究所能考察的变量的范围,弥补了传统实验室设计不够切近现实的缺陷,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采集多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真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多层分析不仅仅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研究设计思路。它的提出与应用也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目前,学校效能研究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并将质性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整合研究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效能研究在方法的进步,是其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挑战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学校效能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因而其在方法上的进步表现也各有侧重。其在方法的进步表现出三个阶段的特点:

1.1960年代—1970年代,学校效能研究主要面临统计分析方法及研究样本大小的挑战。在研究方法上的进步表现为:寻找替代传统回归分析方法的新技术,并开始在研究设计上考虑进行有效推论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