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济学

第三节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字体:16+-

前面已经谈到,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教育经济思想已经萌芽,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晚,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

一、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过程

1.20世纪20—30年代:萌芽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教育较为自由发展的时期,中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也发端于这一历史阶段,研究者主要围绕“能否和怎样摆脱中国教育落后面貌”这一主题,针对教育经费、教育成本、教育财政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先河。

(1)邰爽秋[62]的《教育经费问题》。1935年上海教育编译馆出版了邰爽秋的《教育经费问题》,选辑了他在1928—1929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广开适合国情的增加教育经费途径、教育经费独立和统一教育经费行政四个方面的思想。他是中国第一个对教育经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教育经费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分析,从哲学背景到具体措施,具体措施中从经费增加途径,到教育经费独立,再到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环环相扣,逻辑缜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系列。他所提出的增加教育经费八点方案、教育经费独立的八点方案和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的四点方案,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古楳[63]的《中国教育之经济观》。193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了古楳的《中国教育之经济观》,收录了他发表的六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阐述了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办教育要合适人民的经济能力、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成本和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四个方面的问题。他的研究涉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成本、教育效率等教育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对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在当时看来具有较高建树,其中对学生个人所需教育费用的研究,在中国尚属首次,影响较为广泛。他对当时所谓“教育是适应生活需要”“教育就是生活”等观点产生怀疑,阐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张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他强调,教育者要有经济观点,一方面要研究国民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要研究教育历程之经济,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能力。在其著作中,古楳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构建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经济学”这一名词的人,比维泽提出同一名词还要早28年。